1.描写夏至的诗句
《夏至》
年代: 宋 作者: 范成大
李核垂腰祝饐,粽丝系臂扶羸。
节物竞随乡俗,老翁闲伴儿嬉。
《夏至日作》
年代: 唐 作者: 权德舆
璿枢无停运,四序相错行。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阴生。
《田间杂咏(六首)》
年代: 明 作者: 樊阜
新水涨荒陂,芸芸稻盈亩。
东家及西邻,世世结亲友。
夏至熟黄瓜,秋来酿白酒。
新妇笑嘻嘻,小儿扶壁走。
门口沙溪清,垂垂几株柳。
醉卧梦羲皇,凉风入虚牖。
近说明府清,征徭曾减否?
枣花落靡靡,一犬护柴关。
节序届芒种,何人得幽闲。
蛙鸣池水满,细草生阶间。
刈麦欲终亩,风吹雨过山。
大儿早未饭,叹息农事艰。
豪贵本天命,悠悠不可攀。
2.关于24节气的诗句?爱
地球绕着太阳转,绕完一圈是一年。
一年分成十二月,二十四节紧相连。 按照公历来推算,每月两气不改变。
上半年是六、甘一,下半年逢八、甘三。 这些就是交节日,有差不过一两天。
二十四节有先后,下列口诀记心间: 一月小寒接大寒,二月立春雨水连; 惊蛰春分在三月,清明谷雨四月天; 五月立夏和小满,六月芒种夏至连; 七月大暑和小暑,立秋处暑八月间; 九月白露接秋分,寒露霜降十月全; 立冬小雪十一月,大雪冬至迎新年。 抓紧季节忙生产,种收及时保丰年。
西园梅放立春先,云镇霄光雨水连。 惊蛰初交河跃鲤,春分蝴蝶梦花间。
清明时放风筝误,谷雨西厢好养蚕。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,小簪小满布庭前。
隔溪芒种渔家乐,义侠同耘夏至田。 小暑白罗衫着体,望江亭大暑对风眠。
立秋向日葵花放,处暑西楼听晚蝉。 翡翠园中零白露,秋分折桂月华天。
烂枯山寒露惊鸿雁,霜降芦花红蓼滩。 立冬畅饮麒麟阁,绣襦小雪咏诗篇。
幽阖大雪红炉暖,冬至琵琶懒去弹。 小寒高卧邯郸梦,一捧雪飘空交大寒。
节气简表 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日期 所在苗历日期* 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 315° 2月3——5日 苗历偏月十六日 东风解冻、蛰虫始振、鱼上冰 雨水 330° 2月18——20日 苗历一月一日 獭祭鱼、鸿雁来、草木萌动 二十四节气 惊蛰 345° 3月5——7日 苗历一月十六日 桃始花、仓庚鸣、鹰化为鸠 春分 0° 3月20——21日 苗历二月一日 玄鸟至、雷乃发声、始电 清明 15° 4月4——6日 苗历二月十六日 桐始华、鼠化为鴽、虹始见 谷雨 30° 4月19——21日 苗历三月一日 萍始生、鸣鸠拂其羽、戴胜降于桑 立夏 45° 5月5——7日 苗历三月十六日 蝼蝈鸣、蚯蚓出、王瓜生 小满 60° 5月20——22日 苗历四月一日 苦菜秀、靡草死、小暑至 芒种 75° 6月5——7日 苗历四月十六日 螳螂生、鵙始鸣、反舌无声 夏至 90° 6月21——22日 苗历五月一日 鹿角解、蜩始鸣、半夏生 小暑 105° 7月6——8日 苗历五月十六日 温风至、蟋蟀居辟、鹰乃学习 大暑 120° 7月22——24日 苗历六月一日 腐草化为萤、土润溽暑、大雨时行 立秋 135°8月7——9日 苗历六月十六日 凉风至、白露降、寒蝉鸣 处暑 150° 8月22——24日 苗历七月一日 鹰乃祭鸟、天地始肃、禾乃登 白露 165° 9月7——9日 苗历七月十六日 鸿雁来、玄鸟归、群鸟养羞 秋分 180° 9月22——24日 苗历八月一日 雷始收声、蛰虫培户、水始涸 寒露 195° 10月8——9日 苗历八月十六日 鸿雁来宾、雀攻大水为蛤、菊有黄花 霜降 210° 10月23——24日 苗历九月一日 豺乃祭兽、草木黄落、蛰虫咸俯 立冬 225° 11月7——8日 苗历九月十六日 水始冰、地始冻、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 240° 11月22——23日 苗历十月一日 虹藏不见、天气上腾、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° 12月6——8日 苗历十月十六日 鴠鸟不鸣、虎始交、荔挺生 冬至 270° 12月21——23日 苗历动月一日(苗历新年) 蚯蚓结、麋角解、水泉动 小寒 285° 1月5——7日 苗历动月十六日 雁北向、鹊始巢、雉始雊 大寒 300° 1月20——21日 苗历偏月一日 鸡始乳、鸷鸟厉疾、水泽腹坚。
3.描写夏至的诗词
《夏至》宋代:张耒长养功已极,大运忽云迁。
人间漫未知,微阴生九原。杀生忽更柄,寒暑将成年。
崔巍干云树,安得保芳鲜。几微物所忽,渐进理必然。
韪哉观化子,默坐付忘言。《竹枝词》唐代: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岸上踏歌声。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《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》宋代:魏了翁书生只惯野人庐,谁识潭潭省府居。
独坐黄昏谁是伴,紫微阁上四厨书。《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》宋代:杨万里登台长早下台迟,移遍胡床无处移。
不是清凉罢挥扇,自缘手倦歇些时。《夏至》宋代:范成大李核垂腰祝饐,粽丝系臂扶羸。
节物竞随乡俗,老翁闲伴儿嬉。《夏至日作》唐代:权德舆璿枢无停运,四序相错行。
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阴生。《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》唐代:白居易忆在苏州日,常谙夏至筵。
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鹅鲜。水国多台榭,吴风尚管弦。
每家皆有酒,无处不过船。交印君相次,褰帷我在前。
此乡俱老矣,东望共依然。洛下麦秋月,江南梅雨天。
齐云楼上事,已上十三年。《咏廿四气诗·夏至五月中》唐代:元稹处处闻蝉响,须知五月中。
龙潜渌水穴,火助太阳宫。过雨频飞电,行云屡带虹。
蕤宾移去后,二气各西东。《夏至避暑北池》唐代:韦应物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。
未及施政教,所忧变炎凉。公门日多暇,是月农稍忙。
高居念田里,苦热安可当。亭午息群物,独游爱方塘。
门闭阴寂寂,城高树苍苍。绿筠尚含粉,圆荷始散芳。
于焉洒烦抱,可以对华觞。《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》唐代:令狐楚一来江城守,七见江月圆。
齿发将七十,乡关越三千。褰帷罕游观,闭合多沉眠。
新节还复至,故交尽相捐。何时羾阊阖,上诉高高天。
4.求诗《白露》的诗句
名词解释:
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八月节……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。” 天气渐转凉,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,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,故名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,秋属金,金色白,故以白形容秋露。进入“白露”,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。
由来:
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。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,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。露是由于温度降低,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。所以,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。这时,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,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。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。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,物极必反,阴气也在此时兴起。到了白露,阴气逐渐加重,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,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,所以就称之为白露。俗语云:“处暑十八盆,白露勿露身。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,处暑仍热,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,过了十八天,到了白露,就不要赤膊裸体了,以免着凉。还有句俗话:“白露白迷迷,秋分稻秀齐。”意思是说,白露前后若有露,则晚稻将有好收成。
“白露”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。露是“白露”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。此时的天气,正如《礼记》中所云的:“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。”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对“白露”的诠释——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。古人在《孝纬经》中也云:“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”,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。”其实,气象学表明:节气至此,由于天气逐渐转凉,白昼阳光尚热,然太阳一归山,气温便很快下降,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,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,呈白色,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,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、洁白无瑕,煞是惹人喜爱,因而得“白露”美名。白露的诗:《南湖晚秋》 (唐·白居易)
八月白露降,湖中水方老。旦夕秋风多,衰荷半倾倒。
手攀青枫树,足蹋黄芦草。惨澹老容颜,冷落秋怀抱。
有兄在淮楚,有弟在蜀道。万里何时来,烟波白浩浩。
《杂诗》 (魏晋·左思)
秋风何冽冽,白露为朝霜。柔条旦夕劲,绿叶日夜黄。
明月出云崖,皦皦流素光。披轩临前庭,嗷嗷晨雁翔。
高志局四海,块然守空堂。壮齿不恒居,岁暮常慨慷。
《月夜忆舍弟》(唐 杜甫)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《白露》(唐:杜甫)
白露团甘子,清晨散马蹄。圃开连石树,船渡入江溪。
凭几看鱼乐,回鞭急鸟栖。渐知秋实美,幽径恐多蹊。
《衰荷》(唐·白居易)
白露凋花花不残,凉风吹叶叶初乾。
无人解爱萧条境,更绕衰丛一匝看。
《秋露》(唐·雍陶)
白露暧秋色,月明清漏中。痕沾珠箔重,点落玉盘空。
竹动时惊鸟,莎寒暗滴虫。满园生永夜,渐欲与霜同。[2]
《蒹葭》 出自《诗经·国风·秦风》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润本文化网 » 关于描写夏至的诗句(描写夏至的诗句)